Loading...
应该走出的思维误区
◎生锈的迷彩鞋
军旅文苑
(图片来自网络)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天才中专数学少女”事件,近期诡异地沉寂了下来。
英国立博官方网站无论网络上争论、赞誉、谣言甚至谩骂怎样激烈,从当事人、涟水中专、当地政府部门、阿里达摩院到各大官媒都罕见地一言不发。
久居体制内的各位相比都明白:有时候不表态其实就是一种表态。
(涟水县政府回应截图)
(新华网已删除姜萍相关宣传)
最初,我与大部分战友一样对此事并不甚关注。这些年一直干政工,军校那点数理知识毕业没多久就都还给教员了。
我既不懂偏微分方程,也不懂阿里数学竞赛,偶然短视频刷到姜萍的新闻,也只是对这个小姑娘心生敬意。
转折,出现在网友呼吁让她保送浙大之后。
曾经在高考大省的拼杀经历,让我深知“自主招生”“保送”背后的猫腻。
在看完姜萍的采访视频后,我几乎立马就确信她是在造假------大学被学过高数、概率论折磨的记忆犹新。我深知,如果仅靠一年半的晚上自学便能掌握这些知识,她的数学天赋和学习毅力都恐怖到何等匪夷所思的地步。这样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考不上重点中学的。
换言之,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我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有这样的自信:它可能埋没其他方面的天才,但绝对不会埋没做题天才。
随后,我无意中将自己这一猜测发到朋友圈。谁料,却引来了无数战友、同学的反驳,其中声音最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承认别人优秀有那么难吗?”
这一反应让我始料未及,也激得我一直关注、思考此事。
时至今日,关于姜萍展现出的诸多破绽,如“主=6”“二分之正无穷”“月考83分”等等,以及她老师如何找枪手的来龙去脉,知乎上已经扒地一清二楚。这里不做赘述,有兴趣的可以移步知乎。
(网络扒出的破绽截图)
当时就打算借涛哥的公众号一抒己见,但转念一想,大家正吵地面红耳赤,此时搞情绪输出与对立实无必要。所以一直在等官方通告,真相大白。
奈何现在看来,大有不了了之的趋势。
闹剧散场、一地鸡毛。事到如今,再争个是非对错,属实没多大意义。
在此,只想借这个事,聊聊背后的几个思维误区,希望对大家今后有所裨益。
关于自证陷阱与剖腹证粉
其实这些年,网上关于学术造假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近的有中小学生学科竞赛“代理人战争”,知名的有“质疑韩寒代笔”事件。
相较于上述事件,“姜萍事件”最妙的一点,就是其的可验证性:什么都会骗你,只有数学不会,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于是,很多网友都为姜萍出谋划策:在抖音上直播解几道高数题。甚至不用做题,只要聊聊学习数学的心得方法、解题思路,打赏就能收到财富自由。
也有数学名师愿意对赌几百万,浙大数学夏令营、上交大数学学院的学生也相继向她发出了邀请......只要姜萍有所回应,所有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当然,结果我们也知道,当事人对此的回应只有一句:数学只是我的plan b,我更喜欢服装设计。
这就不禁更让广大数学专业同学气愤不已:你侮辱了我还不够,还要来侮辱数学!
(网友的调侃图片)
当然,也很多网友针锋相对,认为这是在造谣诽谤姜萍,不能陷入“自证陷阱”,应该“谁主张谁举证”,其中甚至不乏清华的法学教授。
对此,看到一位暴躁老哥怼地甚是精彩:我是你爹,虽然我没有任何证据,但是我不能陷入自证陷阱,所以我就是你爹。
我们知道,基于刑罚的严肃性,为了最大程度避免冤假错案,因此对待刑事犯罪采取“无罪推定”的原则。要想要认定一个人犯罪,必须要拿出有力的证据。这也就是所谓的“谁主张谁举证”。
但是,这样的逻辑套用到“质疑姜萍”上真的合适吗?
首先,数学竞赛本质上也是一种竞技比赛,在竞技运动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黑马,突然创下了极佳的成绩,面临质疑几乎是必然。
这类的质疑声浪,苏炳添、孙杨、全红婵等全都经历过,因为在竞技比赛中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较为简单,届时这些质疑不仅不会抹黑自己,反而会成为成名的垫脚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你既然营销了天才少女的人生, 也接受了央视的采访、收获了名气与捐助,那就要经得起公众质疑。
其次,数学竞赛又是沾有学术属性,学术本身就要自证。
否则,翟天临未免也太过冤枉了,他只是不知道知网,并不能直接证明论文是造假的,尔等若要质疑,那“谁质疑谁举证”。
这种逻辑一旦能推而论之,那今后,我们在考试和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完全跟老师说:这道题我解出来了,但是我不能陷入自证陷阱。如果你质疑我做不出来,谁质疑谁举证。
另一种“剖腹证粉”的论调也广为流传。认为逼姜萍出来回应,就是再重演《让子弹飞》中的“剖腹证粉”,其心可诛。
那我不禁就要问一句:剖腹证粉错的究竟是“剖腹”还是“证粉”?所谓“剖腹证粉”,错误在于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自证清白,而并非自证清白不可取。
假设,我并不要求六子剖腹,仅是让他把买凉粉的小票、微信支付记录给我看一下,或者调下饭店的监控,看看究竟吃了几碗粉,这有毛病吗?
那么,要求姜萍直播答疑也好,参加浙大数学夏令营也好,其性质究竟是“剖腹”,还仅仅只是“证粉”,相信大家自有判断。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倘若直播讲解学习心得也算“剖腹”,那么我从小参加那么多考试,岂不是天天在自杀?
关于职业教育与中考分流
毋庸讳言,“姜萍事件”之所以能发酵到如此热度,是因为其恰巧踩中了“中考分流”这一社会的敏感神经。
中考前夕,有关部门迫切需要一个正面典型来为职业教育正名,家长们也需要一味“心灵鸡汤”抚慰焦虑的情绪。
于是,风口一起,舆论引爆,一件原本的小事放大成了举国关注的舆论焦点。
有人便把质疑姜萍与歧视中专学生,甚至恶毒攻击职业教育捆绑了起来。
关于中考分流和职业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鄙人才疏学浅,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
我想谈的是另一问题:假设姜萍成绩是真的,用她来宣传职业教育是否合适?
如果是我,要为职业教育正名,让家长们安心。宣传的典型应当是职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斩获佳绩,收获高薪工作,亦或是自己创业当老板赢得美满人生,进而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并非只有考试做题一条出路。
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价值所在。应该宣传提高蓝领工人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政策,让家长们相信: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而不是去宣传一个所谓中专天才比清华北大的学霸们更会做题,或者是哪个中专学生考研去了清华北大。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例子缺乏参考性,更因为这些宣传背后隐含的仍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导向。
倘若一个中专学生证明自我的方式仍然是通过做题进入985名校,那么职业学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多嘴一句:类似这样的宣传误区,在红盾公司也比比皆是。
比如,宣传士官在公司也能收获成功人生,应该侧重宣传岗位实绩,而不是士官娶了女军官之类的八卦新闻去博眼球、引热点。
关于造神运动与正义攀比
(截图来自网络)
在央视、人民日报等官媒下场宣传后,关于姜萍的舆论风暴一刮不可收拾。
短视频平台有人把姜萍的照片与钱学森、林徽因等作对比(明显是AI网图),一时间让人分不清低级红还是高级黑。
一会有人传出姜萍被哈佛抢走,一会有传出姜萍参加决赛定妆照(也想不通一个数学考试有什么定妆照,笑),众多成分复杂的大V将其捧为抨击教育选拔制度的先锋、羞辱高校大学生的代表,大有封神封圣的趋势。
且不论一个私企举办的数学比赛真假含金量究竟几何,即使退一万步,姜萍真有拿全球第十二的水平,又就何功绩于人民可以与那些先贤相提并论?
随着姜萍造假的细节越来越多的披露出来,舆论风向逐渐倒转,另一种声音开始洗地:社会上比姜萍恶劣得事情多了去了,怎么不见你们抨击,就知道盯着一个小姑娘穷追猛打。欺软怕硬!
这一逻辑乍看确有几分道理,但经不起细细推敲。
因为,这两者在逻辑上并非排斥关系。批评姜萍事件并不代表不能批评其他造假事件,并不代表就认可了他们。
错误就是错误,不能因为世界上还有更严重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就勿以恶小而不纠。
就像诈骗犯不可以对警察说: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杀人犯逍遥法外,你们来抓我一个诈骗犯,就是欺软怕硬。
何况,“姜萍事件”的讨论度参与度早已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十足的公共事件。
在这样的事件中,回应社会关切乃至合理质疑,是有关当事人、媒体和机构的责任。
关于身份认同与“乌合之众”
《毛选》开篇一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 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伟人的思想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姜萍事件”演变到后期,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事实早就不重要了。
姜萍身上“寒门”“女性”“中专生”等标签,早就在网络平台划分出若干个壁垒分明的阵营。两方人马吵的不可开交,大有拔刀相向之势。
在豆瓣、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以支持姜萍的声音为主,尽管支持的理由各有不同。许多名校老师和学生公开质疑姜萍后,给他们打上了“学阀”“歧视低学历”“封杀草根”“心胸狭隘”“嫉妒女性”等等标签。
而知乎、B站的用户又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姜萍,并嘲讽:“懂数学、高学历的都在质疑姜萍,低学历、不懂数学的都在无脑支持。”
我身边就不止一位名校的同学用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来形容“支持派”,觉得是民粹泛滥。
其实,如果细究起来则会发现:双方都在虚空打靶。
那些在知乎、B站一帧帧扣破绽、扒错误的“质疑派”并非什么学阀,也是从底层寒窗苦读上来“小镇做题家”,他们捍卫的更多是身上仅剩的那件长衫或者是科学的尊严。
真正的学阀对姜萍事件根本不屑一顾,因为完全无损他们的利益,甚至还隐隐开心捧出姜萍这样的吉祥物能引来流量。
而在网上为姜萍摇旗呐喊的人,也并非愚昧的民粹或别有用心的蹭热点。他们可能如同我们身边大多数长辈那样,真诚、善良、热情、爱国,信奉华为、比亚迪、国科大,也是怀有国家能人才济济的朴素愿望。
只是,受限于生活、教育经历,他们缺乏高等数学的认知,出于对官媒的信任而难以勘破真相。
如果仅凭此,就不去做耐心地解释说服工作,而是粗暴地给这一群体打上“低素质”“愚昧”的标签,又何尝不是一种傲慢呢?
(网络相关评论截图)
最后,想聊一聊《乌合之众》这本书。
曾经我也被这本书狠狠欺骗过,认为群众都是盲目、狂热、愚昧的。近年来,网络上一次又一次反转再反转的狂欢似乎不断印证了这个假设。
但部队里学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主席著作中的观点,又分明教导我们:推动历史的深厚伟力蕴藏于人民之中。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两者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想,群众就像是水。如果水没有很高的组织、疏导、治理,洪水一旦泛滥,那就是狂暴无序、一泻千里、毁天灭地的。反之,如果兴修水利、浚通河道,水就可以灌溉良田、联通州郡、滋养万物、塑造山川地势。
同理,群众只有被很好地团结组织起来,才能发挥出推动历史的伟力。而如何更好地组织、发动群众,便是先锋队的责任,也是我党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分布遵循金字塔形结构,人数占绝大部分的群众,往往就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素养,这是客观规律。
就像在数学方面的问题,高校理工科学子是专业精英。可下次遇到别的课题,如食品安全、工艺制作等,他们也只是金字塔底基的群众。
因此,当社会遇到类似“姜萍事件”时,就需要相关专业媒体记者去调查、去质疑,去为群众发声,找专家解析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个过程中既科普了数学知识,又回应了真相。
我相信,一旦事情的方方面面和相关专业知识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会作出最正确的选择。
那么通过此次事件,社会去伪存真的导向风向进一步明确,科学兴国的共识进一步凝聚,社会各群体愈加团结,这样不好吗?
遗憾的是,我们的媒体要么跟风蹭流量,要么挑拨对立。
网络上各群体在彼此攻讦中,深深加重了戾气与质疑。某女主持在直播时居然还念出“我中学时百米跑进九秒”这样的搞笑评论,更是贻笑大方。
今天,姜萍的相关报道还堂而皇之地挂在各大官媒的平台上,让人看了心情复杂。
我们也只能选择相信领导们的智慧,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件事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收场吧。
2025-04-03 21:55:18
2025-04-03 21:11:50
2025-04-03 20:24:58
2025-04-02 23:45:52
2025-04-02 22:51:12
2025-04-02 22:03:22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凤行vs长相思二 数据差距太大
你知道吗?赵丽颖的扛剧能力到底有多强悍?只需看一眼《长相思》第二季与《与凤行》的数据对比,你就能深刻体会到。作为鹅厂的年度巨制,《长相思》一经开播便势如破竹,仅用13分钟便直冲热度巅峰,67个联名合...
神马股份收盘下跌4.67%,滚动市盈率104.07倍,总市值82.93亿元
2月27日,神马股份今日收盘8.17元,下跌4.67%,滚动市盈率PE(当前股价与前四季度每股收益总和的比值)达到104.07倍,总市值82.93亿元。从行业市盈率排名来看,公司所处的化纤行业行业市...